编辑推荐
张良仁教授:考古界最懂美食,美食界最懂考古,更适合中国读者体质的“孤独美食家”。
南大考古系招生代言人,访问和挖掘过的国家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。
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,一月内抖音涨粉百万,让考古从冷门变热门。
一条视频带火一个小店,靠美食考古重拾“消失的附近”。
央视《三餐四季》特邀嘉宾,登上海南省高考模拟作文题。
两年探店心血集锦。丰富的故事、简明的史料,富有烟火气的笔触,让硬核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扎实的原始文献依据:《晋书》《齐民要术》《世说新语》《宋书》《魏书》《洛阳珈蓝记》《册府元龟》《山家清供》《太平广记》《四时纂要》《新唐书》《唐会要》……
详细的考古现场解析:奥海罗Ⅱ遗址、上山遗址、河姆渡遗址、良渚古城、妇好墓、马王堆汉墓、曾侯乙墓、南海一号沉船……
餐桌上的微型史记。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朝,一本万年食事百科全书。
从稻、粟、麦到玉米、番薯,百姓的主食怎样“中西交融”?
从周天子“八珍”到乾隆御膳,皇帝的餐桌如何演化?
立春、上元、寒食、清明、端午、七夕、中秋、重阳、腊八……“吃”如何滋养传统节日?
内容简介
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,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。
古人吃什么、怎么吃、用什么吃,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、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、壁画中的饮食场景、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……在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华夏大地,从先秦到明清,中国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曾被食物撬动,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。
肉类熟食让成汤军队“无敌于天下”,周代列鼎制度标志着饮食礼制的高峰;汉武帝以麦继粟,为战胜匈奴打下了坚实基础,定型于唐代的“北麦南稻”格局则流传至今;宋元发达的海上贸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风,大航海时代辣椒、番薯、玉米的引入又养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。食物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,食物的滋味就是历史的余味。
从食物看历史——跟随考古学者张良仁教授,以饮食为中轴,以朝代为线索,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;在舌与箸的方寸间,重演中华文明的万年进程。
作者简介
张良仁
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现任中伊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、中俄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,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外国西亚地区的考古。出版专著《东学西问》,参与编写《中国考古学·两周卷》,参与翻译审校《宗子维城》。
2023年入驻抖音,致力于以通俗生动的形式普及饮食文化知识,全网粉丝200万,获2023年抖音年度创作者、2024年抖音年度创作者、抖音稀缺优质创作者、商务部老字号专家推荐官等称号。
目 录
引言:奇荒之后 / 001
肇始:一万年前的中国 / 009
原始的农耕生活 / 011
十月获稻 / 017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 / 022
稻和粟推动的历史 / 027
稻和粟的传播 / 033
良渚至商:早期国家与社会 / 037
集约化农业与王朝的雏形 / 039
畜牧业的成熟 / 045
早期饮食器具与烹饪方式 / 052
在线试读
市井珍馐与饮食业的发达
宋人极为喜爱面食。花样百出的面制品也是城市中日常售卖的食物,人们常统称它们为“饼”。北宋黄朝英的《靖康缃素杂记》云:“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,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,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。”三者都相当流行。城中居民往往可以在“坐贾”和穿梭在城中的“行商”处买到面食。《水浒传》描写的武大郎沿街卖炊饼,在北宋的城市中是十分常见的景象。苏轼笔下“碧油煎出嫩黄深”的“寒具”,可能是类似今日的油条、麻花或馓子之类的食物,也是街头的常见食物。江苏昆山有一种名为“药棋面”的挂面,“细仅一分,其薄如纸,可为远方馈,虽都人、朝贵亦争致之”。民间和上层社会还大量食用包子、馄饨、馉饳等面食。南宋王栐的杂史《燕翼诒谋录》记载,宋仁宗降生后,真宗喜悦万分,于是赏赐给臣下金珠包子,其中皆装满金珠为馅。而著名权臣蔡京非常喜食蟹黄馒头,即为蟹黄包子,府中专有“包子厨”。
在当时的汴京城中,面食不需要在家中亲自做,可以方便地上街购买。城中饼店如云,互相展开相当激烈的竞争;为了招徕顾客,饼店的品种花样不断翻新,层出不穷。市场化的商业竞争还直接催生了“知名品牌”的出现。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了都城内的“张家”和“郑家”二店:
凡饼店,有油饼店,有胡饼店。若油饼店,即卖蒸饼、糖饼、装合、引盘之类。胡饼店即卖门油、菊花、宽焦、侧厚、油砣、髓饼、新样满麻。每案用三五人捍剂、卓花、入炉。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。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、皇建院前郑家最盛,每家有五十余炉。
至于米粥、米饭一类的饭食,在南方更为流行,在北方则人气稍逊。描述临安的《梦粱录》,比起回忆汴京的《东京梦华录》,提到粥饭类食物的次数明显更多。临安城中诸多粥铺,售卖着七宝素粥、五味肉粥、糖豆粥、三色炙润鲜粥、粟米粥、腊八粥等多种粥食。腊月二十五,家家户户无论士庶都会煮用来祭祀食神的“人口粥”,本质上是一种红豆粥。
不过,由于北宋灭亡后大量北方移民进入南方,在南宋时期,南方的市井面食也十分发达。在临安府随处可见三鲜面、鸡丝面(当时称“丝鸡面”)、笋泼肉面、炒鳝面等时至今日南方依然流行的面食。面食店亦提供饭食。大都市的市井饮食呈现出明显的南北融合的趋势。《梦粱录》对此感叹道:“南渡以来,几二百余年,水土既惯,饮食混淆,无南北之分矣。”